背景
当前位置:首页 > 鲜活水产 > 从8条小鱼起步,10年养成一代甬字号“野味”鱼!看完想吃大黄鱼了……

从8条小鱼起步,10年养成一代甬字号“野味”鱼!看完想吃大黄鱼了……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5-10 14:56:27


资源枯竭导致野生大黄鱼一鱼难寻,为了给市民奉上鲜美的“大黄鱼”,宁波从8条野生鱼起步,十年养大一条“野味”鱼,走出一条大黄鱼产业的特色之路。然而,相较全国近15万吨的年产量规模,宁波大黄鱼比重不足2%———




大黄鱼围网及分级养殖。

(宁波海洋与水产研究院 供图)



网箱里养殖的“岱衢族”大黄鱼。

(宁波海洋与水产研究院 供图)

  

大黄鱼,是具有代表性的宁波东海海鲜之一。

  近30年来,随着资源枯竭,野生大黄鱼一鱼难求。而外地进来的养殖大黄鱼又不对宁波人的胃口。

  这道难题该怎么解?

  宁波人决定养自己的大黄鱼,“而且要让本地的养殖鱼,吃出跟野生货一样的味道。”宁波市海洋渔业部门和科研单位、企业联手攻坚。从最初捕获的8条野生鱼开始,到现在年养殖产量3000余吨,宁波市以科技创新引领品质提升,十年磨一剑,走出了一条发展大黄鱼产业的宁波特色之路。

  然而,相较全国近15万吨的年产量规模,宁波大黄鱼比重不足2%。如何冲破“包围圈”,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,发展多样化的业态,让更多精品“岱衢族”大黄鱼“游”上市民餐桌,宁波还有很多功课要做。

  


人工繁育,

8条小鱼开启资源保护之门


  大黄鱼是中国特有的地方性鱼种类,有“国鱼”之称。由于滥捕等多种因素,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浙江的大黄鱼资源已基本枯竭。据相关资料记载,到1997年,东海区大黄鱼捕捞量不足万吨,2000年后产量更不足百吨,“岱衢族”大黄鱼濒临绝种。

  从那时起,福建的养殖大黄鱼开始大批进入宁波市场,但因为体形、口感与本地大黄鱼相去甚远,市民不甚喜欢。野生海捕大黄鱼太过稀缺,价格甚至被炒高到几千元一斤。

  市场需求巨大,却没有有效供给。当时就有人提出,不妨宁波人自己来养殖本地大黄鱼。

  2000年,象山县组织相关渔业企业,在东海采捕来100多条野生大黄鱼,但出师不利,最后仅保活下来一条。

  2006年,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利用宁波与岱山的“山海协作”契机,重启大黄鱼产业振兴工程,协力攻关。

  宁波市海洋与水产研究院副院长吴雄飞回忆说,当时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领导带队,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和象山的养殖企业,专门到岱山开渔民座谈会,向当地70多岁的老渔民求教取经,重新制作几近失传的对网,并摸清大黄鱼的活动规律,实施采捕。

  2007年和2008年,宁波海洋渔业部门耗资百万元,在岱衢洋共采捕了200多条纯正的野生大黄鱼,大的条重五六百克,小的仅五六十克。“野生鱼野性难驯,太难养。”吴雄飞说,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,大鱼还是全死了,最后只保活下来4雄4雌共8条小鱼。

  宁波的大黄鱼产业,就此从这8条小鱼起步。经过繁育、选育和多项生物学研究,两年后繁育出15万尾子一代“岱衢族”大黄鱼。

  随着近年来象山西沪港、宁海西岙、鄞州横码等地基地的建立,大黄鱼苗种繁育加速推进。从2014年起,大黄鱼成为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,几年间,海洋渔业部门共放流增殖大黄鱼鱼苗1亿多尾,占全国的一半以上。

  吴雄飞说,现在放流的鱼苗已经是第三、第四代。每年6月份放流的鱼苗,到当年底起捕时,可以长到条重100克左右。通过生物信息技术检测发现,本地海捕的大黄鱼,有八成出自增殖放流的鱼苗,“未来实现振兴‘岱衢族’大黄鱼种群资源,人工繁育可谓功不可没。”

  2000年海捕保活下来的那条鱼,历经科研人员5代繁育,最后培育成功大黄鱼“东海一号”新品种。

  


产业提升,

以品质创新激发消费活力


  日前,记者来到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基地,在一条环形的水池跑道中,几条大黄鱼正费力地逆流游动。据介绍,这是模仿海中的洋流,测试大黄鱼的耐力,激发鱼体内的野性。

  大黄鱼怕低温,生性胆小,人工养殖的难度远超鲈鱼、鲷鱼等鱼类。为此,宁波市制定了“‘岱衢族’大黄鱼产业提升计划”,并集合全市水产方面的科研院校专家和骨干企业人员,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和产学研技术联盟,攻克“岱衢族”大黄鱼产业链中苗种、养殖和加工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,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一批科研成果。

  野生的本地大黄鱼,具有头大吻短体黄瘦长的特征,且肉质呈瓣状,滋味鲜美。吴雄飞说,宁波发展大黄鱼产业,一开始就以市场需求为目标,走品质路线,“尽量使养殖鱼长得跟野生鱼一个样,味道也要吃出一个样。”

  经过数年努力,宁波市建立了基于品质改良的大黄鱼围网、大型抗风浪网箱及分级分段等三种大黄鱼高效健康养殖模式,开发了专用品质改良饲料和弧菌疫苗,建立病害预警模型和产品质量追溯系统。“宁波模式”成为大黄鱼品质提升的有力推手,在业界,“宁德量,宁波质”渐成共识。

  目前,甬产高品质大黄鱼也成为市场的“领军人物”。象山一家水产养殖企业负责人说,2013年,他们推出新品“岱衢族”大黄鱼,受到市场热烈追捧,条重500克的鱼,每公斤售价200多元仍供不应求。很多高档餐厅采购去后,直接当作野生大黄鱼销售,“大厨反映,鱼的卖相、味道与野生货相似度95%以上。”

  到去年底,宁波大黄鱼年养殖产量有3000余吨,养殖面积约20万平方米,其中“岱衢族”产量占一半左右。全市大黄鱼养殖、加工企业30多家,建有国家大黄鱼良种场2个,省级大黄鱼良种场1个,培育出大黄鱼“东海一号”新品种和“甬岱一号”新品系。4个苗种繁育场年培育“岱衢族”大黄鱼1亿余尾。目前,全市共培育出“象山港”“御龙”“甬岱”和“宁港”等10余个大黄鱼品牌,其中“岱衢族”大黄鱼优势特色品牌,。

  随着产量的增加,近一两年来,甬产“岱衢族”大黄鱼产量市场价格维持在每公斤100元左右,这让普通市民有条件品尝到本地黄鱼的美味。一位养殖企业的负责人说,正是宁波高品质鱼的进入,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,福建产大黄鱼鲜鱼价格一直在每公斤四五十元徘徊。在前不久举行的大黄鱼文化节上,企业参展的百元一条精品大黄鱼,被市民抢购一空。

  


推行健康养殖,

做大“国鱼”产业链


  

在第四届全国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上,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提出,发展大黄鱼产业,必须要重点解决“鱼吃什么”和“怎么吃鱼”这两个问题。

  目前,大黄鱼养殖中,多数使用鲜活饵料投喂,不但成本高,还带来养殖环境污染。吴雄飞介绍,在饲料改良上,宁波走在行业前头,科研单位已经研制出专用的配方饵料,下一步,还将探索大黄鱼池塘立体化循环跑道养殖新模式,解决饵料的自动化投喂、水质净化、光照控制等技术难题,并试验从传统网箱养殖向深远海养殖、鱼藻兼养方向发展。

  “养殖大黄鱼,最佳海水深度在40米左右,比如渔山岛、南韭山海域一带。受台风等因素影响,对养殖设施要求相当高。”据悉,宁波市已有企业准备试水深水网箱养殖,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养殖鱼的“野味”。 

  在本届论坛上,国家大黄鱼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。吴雄飞说,宁波将通过联盟争取实现各地互相提交检疫报告,规范药物使用,减少病害。

  一方面,要不断提升养殖的安全、健康度;另一方面,也要增加多种供给形式,让老百姓多吃养殖鱼。

  在宁波市场,除了大黄鱼鲜鱼和黄鱼鲞外,很少有别的形态,大黄鱼的深加工仍是一块短板。在福建产区,已经有企业研发出糟黄鱼、醉黄鱼等产品,并在研究将黄鱼转化为休闲食品,拉长整个产业链。

  大黄鱼领域权威专家刘家富教授提出,未来大黄鱼的产业发展走向,不妨学习北欧三文鱼的产业模式,致力于分割处理的深加工。如大黄鱼鱼鳞可做成鱼油,鱼肉处理后包装销售,而鱼骨、鱼头等则可做成饲料,实现综合利用。

  

把好“入口关”,

既享“口福”又护幼鱼



  当下,发展大黄鱼产业,还需要市民改变“成见”,鼓励多吃养殖鱼,少吃野生鱼。

  “对野生鱼的过度偏好,不利于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,市民还容易为此花冤枉钱,建议市民分多点爱给养殖鱼。”象山一家水产养殖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像前阵子新闻刊登的几千元一条野生大黄鱼,他一眼就能看出,其实是养殖大黄鱼,“一两个月不喂食,饿瘦的。”

  据了解,鱼苗靠人工养殖,要长到500克重的大黄鱼,需要2年时间;如果放流入海,自然生长,则需要3年。专家表示,按照现在的渔船捕捞能力,即便增殖放流量再增加,大黄鱼种群资源要恢复到40年前的水平,希望渺茫。今后,养殖水产超过海捕水产,是大势所趋,而且质量安全更有保障。



来源:宁波日报